江西为11地市“定位”“开方” 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
发布日期:2019年02月13日

央广网南昌12月29日消息(记者范存宝 见习记者于子敬)“大南昌都市圈要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纽带,加密高速公路网络,联通水路交通,加快形成融合互通的一小时经济圈;沪昆高铁沿线要着力打造新能源、新材料、装备制造等产业带;京九高铁沿线要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带……”这是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在12月27日江西省委第十四届七次全体(扩大)会议第一次全会上勾勒出的江西区域发展新格局新轮廓。
地处中部的江西,一直以来,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,龙头产业的核心带动力不够强,区域协调机制还不健全,产业空间集聚度不高,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。刘奇强调,区域融合发展,基础设施要先行,既要有思想上、规划上的引领,更要有实实在在的抓手。给省域发展“定位”“开方”,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,是最近一年江西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。
今年七月,江西提出区域发展格局的“升级版”——“一圈引领、两轴驱动、三区协同”。年底,江西对全省11个设区市“望闻问切”、“把脉开方”,打响全省区域一体发展的发令枪。这不是简单的改变现有区域格局,而是为了让全省11个设区市在共同发展框架下,更好地激发活力,发挥优势,各展所长。
如何把南昌、赣州中心城市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?如何把九江、上饶黄金通途转化为发展坦途?如何打破景德镇、新余传统路径依赖闯出科技创新的路子?如何抓住新机遇搭上新产业高铁实现弯道超越?江西省委给出了答案,做出了时代标注。
南昌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引领作用,坚持高标定位,强化首位担当,着力培育壮大航空、电子信息、虚拟现实、LED照明、中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,加快高端企业、高端人才和各类创新平台的集聚。九江要充分发挥通江达海优势,建设大南昌都市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,打造区域性航运中心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。抚州要加快培育生物医药、绿色农业等产业,突出文化、旅游和生态特色,打造大南昌都市圈的后花园。赣州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叠加优势,抓好“两城两谷一带”建设,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,打造对接融入“一带一路”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头堡,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。吉安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、绿色食品等产业,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。上饶要发挥十字高铁交汇优势,加快发展“两光一车”、大数据、旅游康养等产业,打造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,建设区域中心城市。景德镇要加快建设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和“航空小镇”,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。鹰潭要用好移动物联网试点机遇,打造世界绿色铜都、国家智慧新城。宜春要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、中医药、大健康等绿色产业,联动新余、萍乡相向一体发展,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。新余要发挥“工小美”特色,建设新宜吉转型合作示范区。萍乡要加快推进海绵城市试点,打造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。赣江新区要以融合协作、创新驱动为主线,吸引聚集高端经济要素,打造全省改革创新的强大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靓丽窗口。
谋大事者,首重格局。当产业成为江西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时,产业兴、则城市兴,产业强、则一省强。在精准定位下,既有借交通优势推进发展的九江、上饶,也有乘科技之风做大做强的南昌、鹰潭。
“定位开方”深刻改写江西的经济版图。依托江西新格局的“磁石效应”,资金流、物流与人流将加速向产业集群地、黄金枢纽、高铁沿线汇集。如今,江西庄严承诺将发展蓝图干到底,11地市架起多点多极经济支柱,以一域之光为全省发展添彩,构建全省竞相发展的新格局。十一个经济增长点将相映成趣,数十条经济带将辐射延伸。
下一步,江西将抓紧出台大南昌都市圈“5+1”规划,加快编制高铁经济带发展规划,制定赣东北、赣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,在江西发展的顶层设计上统筹协调。
“近悦远来”是检阅城市发展成色的重要标准。江西持续提升城市创造力、集聚力、辐射力、向心力,高标准打造精准定位的“江西样板”,让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,让人才涌动汇聚助力跨越发展。
江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面临新的机遇,以统筹协调的视野,以更高标准的谋划推动建设。经济发展的脉络,一定会在赣鄱大地留下清晰的印记。